元数据

汉密尔顿传

  •  汉密尔顿传|200
  • 书名: 汉密尔顿传
  • 作者: 罗恩·彻诺
  • 简介: 美国二百年国运的真正缔造者:我们只能坚持美国优先政策。10元美钞上的美国国父。汉密尔顿对美国的影响,比绝大多数美国总统都要深远。他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宪法》之父、美国首任财政部长、美国中央银行之父、美国货币之父、美国财政系统之父、美国国家信用体系之父、美国联邦制之父、美国两党制之父、美国税务之父、美国常备军之父,主要由他执笔的《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栓释。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恩·彻诺得意力作,同名音乐剧斩获11项托尼奖。翻开本书,了解美国崛起的思想及制度根源。
  • 出版时间: 2018-04-01 00:00:00
  • ISBN: 9787308176934
  • 分类: 政治军事-政治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25a320305e42d125a701c29

高亮划线

第一章 漂泊的人

📌 当其他的美国开国元勋们或是在干净虔诚的新英格兰农村被父母拉扯大,或者是在弗吉尼亚州的豪宅里含着蜜糖降临人世的时候,汉密尔顿却是在这么一个充斥着终日沉迷于酒色的白人渣滓与郁闷的黑人奴隶的潮湿闷热的“鬼地方”长大成人了,一切都靠他自己的天分 ⏱ 2021-12-14 18:43:19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很可能是在想到母亲那桩不幸的婚姻时,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命运安排两个人能够兴趣相投,灵魂相依,互相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友谊与体贴,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是如果碰巧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人走到一起,那就真是太糟糕了。”[16]所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选择自己伴侣的那一刻来临之际,会格外谨慎小心。 ⏱ 2021-12-15 09:17:52

📌 圣·克罗伊岛的大多数人都在暗地里偷偷嘲讽这个好读书的异类,这使得汉密尔顿觉得自己与西印度群岛格格不入,因此迫切地渴望能够尽早逃离这片文化沙漠。从他早期对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尝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他的书架上都有哪些书。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诗集一定被摆在书架上最明显的位置,旁边肯定还有一本法文版的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和普卢塔克(Plutarch)的《名人传》(Lives) ⏱ 2021-12-18 00:15:06

📌 在一次遗产诉讼的开庭中,拉维恩挥舞着那份1759年签发的离婚令状,指控汉密尔顿兄弟根本就是“肮脏的狗杂种”。尽管他的儿子彼得已经有18年没有见过母亲一面了,拉维恩依然坚持只有彼得有权继承蕾切尔的全部遗产 ⏱ 2021-12-19 17:21:57

📌 我们不妨停下来简单算算这对倒霉的兄弟在1765年到1769年这短短的四年间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他们的父亲离家出走了,而母亲又早早地去世;他们的表兄和监护人自杀身亡而他们的姨妈、姨父以及外祖母全都离开了人世。16岁的詹姆斯·汉密尔顿和14岁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彻底成了一对孤儿,无依无靠,身无分文。在他们如同蒲公英般找不到落脚之处的少年时代,他们是遇到的全部都是失败而绝望的可怜虫。他们小小的年纪就生活在破产、分居、死亡、丑闻和废除继承权这样的灾难的阴影下,而这一系列的折磨也一定让汉密尔顿早早地抛弃了诸如“人生而平等”“命运是公平的”“吉人自有天相助”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正是童年的这段令人厌恶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强大、能干、从不依赖别人的汉子。 ⏱ 2021-12-19 17:44:03

第二章 飓风

📌 他的朋友纳撒尼尔·彭德尔顿(Nathaniel Pendleton)后来讲道,一提起自己的小职员身份,汉密尔顿就“耿耿于怀,这几乎使他想要放弃在商业上的发展”。[2]在为数不多的保存下来的汉密尔顿早期书信中,有一封写于1769年11月11日的信颇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态。这封用娟秀的字体写成的信阴郁低沉,在信中,这个14岁的少年对自己的卑微身份愤愤不已,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心疾首。此时的他,已经开始梦想着能够有朝一日出将入相、建功立业了 ⏱ 2021-12-19 17:58:58

📌 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样,汉密尔顿也是自学成才,一有空闲,他就会抓紧时间读书。这个年轻人一心想成为一名作家。汉密尔顿或许在那时就已经预感到,有朝一日,写作会让他摆脱低贱的身份而跻身于同时代那些最有权势的人的行列中。 ⏱ 2021-12-19 18:06:21

📌 自从有了这么一个可能发表他文章的报纸后,汉密尔顿就开始大量地创作诗歌了。一旦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汉密尔顿就开始滔滔不绝了。亚历山大·蒲柏的优美诗句和精妙结论让这个年轻的小职员着了魔。就像蒲柏在早年模仿古典诗人的作品一样,汉密尔顿也炮制了不少模仿蒲柏风格的诗文。在1771年4月6日,他在《公报》发表了两首诗。在一封写给公报编辑的信中,他写道:“亲爱的先生,作为一个不到17岁的年轻人,我有一个不情之请:如果你能在仔细阅读我写的这两首诗后,觉得它们还值得在您的报纸上占据一小块版面并允许刊登它们的话,我将对您感激不尽。您顺从的仆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 2021-12-19 18:07:30

📌 和其他许多孤儿与移民一样,汉密尔顿决定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同自己的过去彻底划清界限,他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不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度,希望自己不再在“私生子”这个头衔的阴影下苟且挣扎。汉密尔顿那摆脱耻辱的动力、对耻辱的恐惧让这个自负的青年的信中充满了对成功的贪婪渴望。这个攻读历史的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真理,他后来写道:“人的处境总是在发生变化的,现在那些脑满肠肥的富商巨贾的祖先或许一贫如洗,而目前正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乞丐,却有可能是名门之后 ⏱ 2021-12-19 18:20:31

第三章 大学生

📌 申请进入普林斯顿念书的人一定要知道维吉尔、西塞罗的演说词,以及拉丁语语法,而且他们还必须“通晓希腊文,足以达到能够把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这四使徒的福音从希腊文轻松地翻译成拉丁文或英文”。[2]然而,对于汉密尔顿这个渴望面对新的挑战并且异乎寻常自信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他的长进速度快得让人们大跌眼镜。这个不知疲倦的家伙总是通宵挑灯夜读,困了,就蜷缩在毛毯里小睡一会儿,天刚一蒙蒙亮,他就会准时醒来,到附近的墓地散步,同时嘴里还念叨着刚刚复习过的功课(汉密尔顿的这个边走路边低声自言自语的习惯让他有时显得意气风发,但有时又会让人觉得这家伙一定疯了)。汉密尔顿的另一个习惯便是记笔记,在他留下的一个练习本上,有大段大段用希腊文摘抄的《伊利亚特》(Iliad),有包罗万象的地理、历史笔记,还有非常详尽的“创世纪”和“启示录”的提纲。在学习之余,这个工作狂还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甚至还参与一些由当地的英国驻军士兵表演的戏剧的编剧工作,哪怕有一分钟空闲时间,也会被他充分利用而不至于虚度。 ⏱ 2021-12-19 18:56:25

📌 据赫拉克里斯·马立甘所说,“汉密尔顿告诉威瑟斯彭,他决定进入普林斯顿念书,并且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威瑟斯彭认真地听取了这个年轻人的计划,然后答复汉密尔顿,他并没有权力决定他是否被许可入学,不过他将向有权决定录取的管委会提交汉密尔顿的申请”。[16]从汉密尔顿的这番豪言壮语中,人们不难发现汉密尔顿将自己的生活弄得紧张兮兮,这或许是因为他在一生中都长期对于自己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别人而耿耿于怀,因此急不可耐地希望能够迎头赶上的缘故。 ⏱ 2021-12-19 19:02:47

📌 事实上,汉密尔顿这种性急的要求并非没有先例:亚伦·伯尔在11岁的时候就试图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在被告知他年纪还小,不适合念大学后,他又苦心钻营了两年,在13岁那年又厚着脸皮申请进入普林斯顿的低年级学习。学校没有办法,只好录取他,让他念大学二年级的课程。于是,三年后,亚伦·伯尔在1772年年满16岁的时候,就从普林斯顿毕业了。汉密尔顿一定从伯尔本人或者他们共同的朋友,布罗克霍斯特·利文斯顿那里听说过这段故事。 ⏱ 2021-12-19 19:06:53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