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200
  • 书名: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 作者: 宫玉振
  • 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领导力,可以说是中国式领导力的典范,用“仰之弥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宫玉振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从领导力的角度,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并结合相关事例及现代管理实践展开论述,揭示了曾国藩对于中国情境下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这十二个字,其实就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遵循的十二条基本原则。通过这十二个字,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想与追求、法家的清醒与现实,以及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达到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 出版时间: 2019-08-01 00:00:00
  • ISBN: 9787301296530
  • 分类: 政治军事-政治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f0232960719970faf0202e2

高亮划线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所谓的“拙诚”,就是做事做人不存投机取巧之心,一步一步地做,实实在在地做。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2022-11-20 14:22:44

三、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 一个“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的人,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超我的、谦和的、吸收的、包容的、合作的、平易近人的。这样一来才能得到更多、更优秀的人的帮助,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大我。 ⏱ 2022-11-20 14:33:30

四、内圣外王:本土领导力的典型案例

📌 大概谦、恕二字,可以代表他待人接物的气度。勤、恒二字,则是他终身行事的不二精神。 ⏱ 2022-11-20 14:35:30

第一讲 重

📌 君子就是领导者。轻浮、冒失从来都是领导者的大忌。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有权威。显然在孔子看来,“重”是“威”的前提。 ⏱ 2022-11-20 14:49:08

📌 判断一个人能否担当大的责任,成就大的事业,就看这个人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 2022-11-20 14:49:36

二、谋定后动,审定而行

📌 曾国藩为人行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重”字。根据后人的记载,曾国藩“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起路来脚步很沉稳,说话的语速也比较慢,但一句是一句,每个字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 2022-11-20 14:53:03

📌 什么叫“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呢?意思是不轻易地、草率地提拔、重用一个人,这就奠定了你以后不会轻易地、草率地辞退他的基础。什么叫“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呢?意思是不虚妄地、没有根据地亲近、信任一个人,这就奠定了你以后不会轻易地、虚妄地疏远他的基础。 ⏱ 2022-11-20 14:58:50

📌 对于领导者来讲,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决策过于随意。这是伤害领导权威最好的办法。因为手下很快就把你的话不再当回事了:反正你明天要改的。你在下属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分量,飘了起来。因而曾国藩提醒手下说: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2022-11-20 14:59:20

📌 (李鸿章这个人的)决策从来不会轻易做出,一旦做出,都是最恰当的。 我们能够发现,这样的领导者,几个回合下来,下属都会心服口服。这样的领导者,也就能赢得下属的绝对信任。 ⏱ 2022-11-20 14:59:33

第二讲 耐

📌 在他看来,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易地发牢骚。尤其向下属、客户和合作方传递消极的情绪,更是领导者的大忌 ⏱ 2022-11-20 15:10:47

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当你人生一时并不顺心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遇到不顺、不公就情绪化,就感到委屈,就愤愤不平,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自乱阵脚,受到最大伤害的一定是你自己。当别人认识不到你的价值的时候,说明你对别人的价值一定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机反省,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改进与提升的方法,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在自身的成长上下一番功夫,把不顺、不公变成最好的成长机会。 ⏱ 2022-11-20 15:19:54

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 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古往今来,能够成就大功名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最具才华、最有智慧的人。大致说来,一个人的心态能够放得比别人低,最终的成就就会比别人高;一个人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最终就会脱颖而出。 ⏱ 2022-11-20 15:25:18

📌 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第一条,是要忍得住各种各样的侮辱和耻辱,耐得住各种各样的烦躁和焦躁(这些东西是你一定会遇到的)。第二条,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的关系,左左右右的关系,里里外外的关系,都要处理好。 ⏱ 2022-11-20 15:27:06

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曾国藩很快就得出结论,此人执政的时间长了恐怕不行。为什么呢?曾国藩说: 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恐日久亦难惬人意。 举止轻浮,违背了曾国藩反复强调的“重”字;聪明太露,说的是这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是外露的。因为他很聪明,所以他的想法特别多,但变得也特别快,所以叫“多谋多改”。恐怕执政时间长了会很难令人满意。 ⏱ 2022-11-22 16:59:56

第四讲 明

📌 首先我们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深受当时特定的形势与环境的影响。过去有句诗,叫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机来到时,天地都会给你助力,将你推到顶峰;大势已去时,再大的英雄也无可奈何)。再有能力的人,如果对大势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很难成事。在大势面前,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很卑微的。所以战略上的一条原则,就是永远也不要跟趋势作对。非要跟大势相抗衡的话,只能碰得头破血流,即便能活下来,在战略上也已经失败了。所以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势,借大势才能成大事。 ⏱ 2022-11-22 17:05:09

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 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同一件东西,凭主观推测不如用秤称得精确,用眼光打量不如用尺量得准确,这就是精明。 ⏱ 2022-11-22 17:08:39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真正成就大事的人,眼光要长远,格局要宏大,但是对于关键的细节,必须把握得非常精细。高明、精明,二者缺一不可。 ⏱ 2022-11-22 17:10:17

五、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打仗,因而早年指挥的本事并不高明。湘军早期的几场败仗,多是曾国藩自己的问题。但曾国藩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打完仗以后,一定要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静坐思考,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的,哪个地方做对了,哪个地方做错了,对手的特点是什么,自己还有哪些应该改进的地方……一定要想明白了才出来。这就是“复盘”的功夫。正是在不断复盘的过程中,这个根本不会打仗的曾国藩,一步步变成了那个时代最会打仗的人,最后经由他之手把太平天国镇压了下去。 ⏱ 2022-11-26 09:36:29

📌 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实践出真知,事须做方能明。“明”字一定是从实践中一步步历练出来的。 ⏱ 2022-11-26 09:40:10

第五讲 辣

📌 “辣”是什么意思?“辣”就是泼辣、果断、干脆,关键时刻敢拍板、敢出手、敢做决策、敢承担责任。甚至需要的时候心肠要硬。“辣”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决断力 ⏱ 2022-11-26 09:44:55

📌 一开始李鸿章就很清楚,这三个条件他一个都兑现不了。但是他为什么要满口答应而后又杀掉这八个人呢?很简单,就是要杀人灭口。事后在给皇帝写的折子里,李鸿章说这八个人是假投降。为什么是假投降呢?证据很清楚:第一是不解散。为什么不解散?不就是为了伺机反扑吗?第二是不剃发。为什么不剃发?不就是表明他们不忠于我大清王朝吗? ⏱ 2022-11-26 09:49:21

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 在一个组织里边,对一把手和二把手、三把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作为二把手、三把手,身处副手的地位,如果不具备“辣”的品质,对组织的影响并不很大。但作为一把手则不然,如果关键时刻心肠不硬、手段不狠,很多事情你根本就没法摆平 ⏱ 2022-11-26 09:48:15

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 稻盛和夫也说:“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部下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本质,把你归为没有出息的家伙,在顷刻间你就会丧失信任与尊敬。”在稻盛和夫看来,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者要想把自己的判断付诸实施,就必须具备勇气。即使是正确的判断,也未必能让所有的人都赞同。因这种判断而蒙受损害的人会唱反调。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坚决地贯彻下去。[3]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果断的勇气。 ⏱ 2022-11-26 09:58:30

四、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 李世民即位之后,天下太平。众所周知,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天下靠的是文臣。李世民用得更多的当然是一些能够治国理政的文臣,尉迟恭这样的武将的角色便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了。尉迟恭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心里非常不痛快,不痛快就要寻机发泄。贞观六年,李世民组织了一次盛大的国宴。结果在这次国宴上,因为排座次的问题,尉迟恭开始故意找茬。李世民的族兄任城王李道宗正在他的下首,出于好意对尉迟恭好言相劝,没有想到尉迟恭非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一拳打过去,差一点把李道宗的眼睛都打瞎了,整个国宴也因此被搞得一塌糊涂。这就给李世民出了一个难题。首先,这样的行为要不要处理?必须处理。如果乱了国纪、乱了纲常,却不予处理,那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权威可言,还怎么可能做下去?但是,尉迟恭是老臣,是功臣,那么多年出生入死,跟大家的感情都很深,推出去一杀了之,会寒了很多人的心。李世民这时确实表现出了明君的本色。他流泪了,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好像自言自语地说:“我非常希望能够跟功臣们共享荣华富贵,我非常不希望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杀功臣,但是今天的事情让我明白,当初刘邦杀功臣,也是迫不得已的啊!”刘邦打下天下以后,韩信、彭越这些功臣一个个都被杀掉了。李世民的这段话说得非常委婉,而且是流着眼泪说出来的,但其中的信息非常清楚:如果你尉迟恭再这样胡闹下去,下场就是人头落地。尉迟恭也不是傻瓜,他立即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流着眼泪,磕头谢罪。从此以后大为收敛,因而一辈子荣华富贵,得以善终。李世民的这段话,其中蕴含的杀机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种负面的信息又是用非常委婉的方式传递出来的,这样既达到了警告的目的,又充分让尉迟恭体会到了深厚的情谊,因而没有对尉迟恭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辣”的最高境界。 ⏱ 2022-11-26 10:05:18

第六讲 慎

📌 古来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败于骄,即败于贪。自古以来那么多的英雄,功高名重,但下场不好,要么是因为骄横,要么是因为贪婪,总之一条,就是失去了敬畏之心,失去了自控能力。 ⏱ 2022-11-26 10:09:32

三、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 领导者的地位越高,越成功,就越会有人说你的意见正确无误,这会导致你缺乏自我批判的思维,难以看清真相。位高权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困难 ⏱ 2022-11-27 13:04:45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能够成就大事的圣贤,都是从战战兢兢的心态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 2022-11-27 13:05:04

📌 任正非曾经解释过什么才算成功:“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一个在全球的销售额已经做到数百亿美元的企业,依然认为自己不成功,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从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恰恰就是华为能够继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 2022-11-27 13:08:13

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 英文中,“谦卑”(humility)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的泥土(humus)。谦卑就是脚踏实地。 ⏱ 2022-11-27 13:09:33

第七讲 勤

📌 处弊端,皆由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趋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懒矣。所有弊端,都是由于领导者偷懒引起的。偷懒就会松弛拖沓,松弛拖沓就会导致管理不严,效率低下。一处松下来,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就会都想着偷懒。 ⏱ 2022-11-27 13:14:35

二、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

📌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当常常提其朝气。 ⏱ 2022-11-27 13:16:29

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 林彪当年教杨成武如何当师长时,提出的第一条要求是“要勤快”。林彪说:“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情,不能当好军事指挥员。应该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比如应该上去看的山头,就要爬上去,应该了解的情况就要及时了解,应该检查的问题就要严格检查,不能懒。军事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带来失败。” ⏱ 2022-11-27 13:19:48

📌 林彪在教杨成武如何当师长时,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每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出发来找答案,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回答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 ⏱ 2022-11-27 13:22:09

📌 领导者必须像优秀的将军那样,直接深入到一线之中。当领导者来到一线时,就可以与市场一起共同呼吸,把握住市场的脉搏与起伏。所以虽然有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公司的CEO还是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到街上去走访其门店,审视竞争的情况。 ⏱ 2022-11-27 13:23:31

📌 五到之四是“手到”,手要勤快,有什么事要随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曾国藩非常喜欢记日记,他随手把所见、所做、所读、所思、所得都记到日记中,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与揣摩,这就使得他做起事来非常清楚、有条理。 ⏱ 2022-11-27 13:23:54

📌 到之五是“口到”,也就是交代任务一定要到位,工作沟通一定要到位,甚至不惜反复地叮嘱,“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 ⏱ 2022-11-27 13:24:50

四、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其实这个世界哪有如此众多的天才。有人曾经指出,与资质普通的人相比,拥有超群天赋的人确实更能做到事半功倍,但是,一个人天赋的高低属于先天,很难改变。从根本上来说,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在于后天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天赋所决定的不过是一个人事业的下限,个人的努力程度则决定了事业的上限。 ⏱ 2022-11-27 13:26:21

📌 比尔·盖茨曾说:“我所从事的事业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我喜欢每天都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都会遇到挑战,每天都可以学到新东西。如果你能像我这样对待工作,我保证你永远不会对工作感到懈怠。 ⏱ 2022-11-27 13:28:33

第八讲 实

📌 曾国藩之所以喜欢用朴实之人,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实实在在,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只要给他布置了任务,他就会拼死完成,即所谓的“扎硬寨,打死仗”。 ⏱ 2022-11-27 13:34:36

二、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 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军队管理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从一件件小事抓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 2022-11-27 23:54:26

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天下之事,与其空说到十分,还不如实做到七分)。“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 ⏱ 2022-11-27 23:57:27

📌 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法,故声名历久不衰。我湘军的文化,大致说来就是六个字:“尚朴实,耐劳苦”(实实在在,吃苦耐劳)。老湘军恪守这样的原则,所以能够基业常青。 ⏱ 2022-11-28 00:00:30

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 2022-11-28 00:01:03

📌 凡是道理都不可以说得太大,太大就近乎做作,近乎虚伪。我与幕僚们互相勉励,只求其能做到“不晚起、不撒谎”两件事。虽然都是最浅近的小事,但对于修身养性已经是大有益处了。 ⏱ 2022-11-28 14:21:42

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天下的事情,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细致,执行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谋划的时候一定要听取众人的意见,决断的时候却一定要自己拿定主意。 ⏱ 2022-11-28 14:50:18

第十讲 裕

📌 胸襟开阔、坦荡豁达,是优秀领导者的重要资质,即所谓的“君子坦荡荡”。用曾国藩的话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自古以来的那些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向不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不同,但豁达光明的胸怀却是相同的)。所以曾国藩说:“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2022-11-28 14:57:53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 尽心尽力把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做好,这就是“尽性”。对于那些自己把握不了的事情要坦然接受,这就是“知命”。比方说,农夫从事农业生产,勤劳者就会丰收,懒惰者就会歉收。这就是人所能控制的“性”。自然灾害来临时,所有的庄稼都会受到破坏,这就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命”了。我们去关爱他人、管理他人、礼遇他人,这是我们能够自己把握的功夫。你关爱他人人家却不亲近你,你用心管理却没有成效,你对人彬彬有礼人家却不搭理,这就是你所把握不了的因素了。圣人超出常人之处,就在于“尽性”而达到“知命”的境界。“尽性”的时候,功夫已经下了十分,但其结果,有应验的,有不应验的。圣人对于这些恬静淡泊。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着力以求,又好像并不着力。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最难体验。如果对于应该尽心尽力去做的事情,以百倍的功夫来争取;而对于听天由命的学问,以恬静淡泊为原则,或许就大体算是得“道”了吧? ⏱ 2022-11-28 15:03:04

第十一讲 恕

📌 “恕”,按照朱熹所认可的解释,即“如心”,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一种同情的理解之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宽容心态。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移情的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这个字也是非常关键的。 ⏱ 2022-11-28 15:14:17

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不要马上一个人独占,有了责任不要马上推诿给别人。 ⏱ 2022-11-28 15:45:35

二、打脱牙,和血吞

📌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以倔强之气坚持下来,做到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屡屡在困厄之中冲出血路,并最终迎来辉煌。 ⏱ 2022-11-28 17:35:24

📌 李申夫曾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 2022-11-28 17:37:50

三、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非常看重在困境中能够咬牙立志、坚持定见的倔强之气。曾国藩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浮议摇撼”(凡是你提出一个计划,开始一个行动,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来动摇你的决心),关键是你自己必须有定见,即所谓的“是非审之于己”。“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将毁誉祸福置之度外,这是最根本的第一层功夫。这个方面有了定力,什么事情就都容易做成了。) ⏱ 2022-11-28 17:47:05

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

📌 在曾国藩看来,通过艰苦的磨难和逆境的洗礼,正好可以淬砺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古代的贤人,在困苦忧患之际,正是道德功业突发猛进的时候。其大处在于胸怀坦荡,其小处在于身体健康。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在于遭到过大的磨难。” ⏱ 2022-11-28 18:23:44

五、在自修处求“强”

📌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有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 2022-11-28 18:26:29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 稻盛和夫在解释是什么造就了平凡人的非凡时曾说:“是那一股能默默专注在同一件事而不感到厌烦的力量,也就是拼命去过每一个今天的力量,以及一天天去累积的持续力。换句话说,把平凡化为非凡的是‘持续’。 ⏱ 2022-11-28 18:32:13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