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共26册)
- 书名: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共26册)
- 作者: 华杉
- 简介: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本书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华杉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 出版时间: 2022-11-01 00:00:00
- ISBN:
- 分类: 历史-历史读物
- 出版社: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7db32070727df64b7dbf99c
高亮划线
卷第一 周纪一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共35年)
📌 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您不如给他,让他骄横,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了。干吗要在今天独自一家来跟他翻脸呢?” ⏱ 2022-04-24 17:30:22
📌 聪察强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驾驭才,德运用才。 ⏱ 2022-04-24 17:33:54
📌 韩国向魏国借兵,要攻打赵国。魏文侯说:“寡人与赵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要攻打韩国。魏文侯说:“寡人与韩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两国使者都愤怒而去,后来知道文侯跟对方说的话也是一样,都感动羞愧,来魏国朝谢。于是魏国成为三晋之首,天下诸侯都不能与之争锋。 ⏱ 2022-04-24 17:36:59
📌 吴起为将,与士卒同吃同穿,同甘共苦,睡觉时就睡地上,不另外铺席子,行军不用车马,只凭两条腿和士卒一起走。亲自背负干粮,和士卒一样劳动。士卒有身上长了疮的,吴起亲自用嘴替他吮吸。那士卒的母亲听说了,失声痛哭。旁人问:“你儿子只是一个普通士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么荣耀的事,你怎么还哭呢?”那士卒母亲说:“当初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疮脓,他父亲奋不顾身,战死沙场。如今将军又为他吮吸疮脓,不知道他将来又要战死何处了,我如何能不哭!” ⏱ 2022-04-24 17:48:32
📌 吴起推动改革,修订法律,罢黜所有只领薪水、没有具体工作的闲散官位;废除血缘疏远的公族的爵位俸禄,把国家财政,用来养战斗之士,提高军队待遇和战斗力; ⏱ 2022-04-24 17:48:09
📌 思说:“圣人任命官员,是用人之才,就像建筑师选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杞和梓,两木皆良材,长到几人合抱的大树,中间有几尺是朽坏的,优良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不会把整棵树都丢弃。现在国君您身处战国时代,正需要爪牙之士,就因为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要抛弃捍卫国家的大将吗?这消息千万不要传出去,一则为人耻笑,二则天下之才,觉得自己有点缺点,都不敢到卫国来了。 ⏱ 2022-04-24 17:56:47
📌 古人说:“国君去世,如果没有合法继承人,那国家就会被外敌攻破。” ⏱ 2022-04-24 18:01:22
卷第二 周纪二 (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共48年)
📌 秦孝公发布全国通告:想当年,我先祖秦穆公,在岐山、雍县之间起家,励精图治,修德行武,向东平定晋国之乱,协助晋文公归国继位,以黄河为界,修为秦晋之好;向西讨伐戎翟蛮族部落,开疆千里之广。天子封他为伯爵,统治一方,各国诸侯都来致贺,为后世开基创业,光辉灿烂。以后经过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相继在位,内政不安,无暇外举。导致三晋夺我先祖河西之地,实为国耻!到我的父亲献公继位,镇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准备出兵东征,收复穆公的故土,重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每当想起先君壮志未酬,常痛于心!无论是本国臣子,还是外邦宾客,能有出奇计强秦者,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 ⏱ 2022-04-24 18:04:31
📌 卫鞅想变法,秦国人不乐意。卫鞅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华杉讲透】 这一段,是千古名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是说,一般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常态,害怕改变。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千顾虑、万问题,啥都不能改。但是,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高兴。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天下大道,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 我们的经验是,只要领导者凭自己的经验感觉,认为可以干成的事,基本上都可以干成,但是,如果你跟大家商量,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会众说纷纭,告诉你这方案是不可行的,他们会用很多“您不知道的实际困难”来把你吓退。但是,只要领导者坚持,用你的意志力去改变他们,最后事情都是可以干成的。事情成不成,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力,不取决于所谓“实际困难”。所谓困难和阻力,往往就是提出困难和阻力的人制造出来的。有的人解决问题,有的人制造问题。所以卫鞅说:“论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不同,成就大事业的人,只会小范围讨论决策,不跟一大堆人商量。圣人之所以能富国强兵,就是因为能改革,不墨守成规旧法。 ⏱ 2022-04-24 18:21:02
📌 诚信是人君的大宝,国家靠人民保卫,而人民靠政府的诚信保卫,如果政府说了话不算数,就没法驱使人民;没法驱使人民,就没法保卫国家。所以说古代王天下者不欺四海,称霸一方者不欺四邻,懂得统治国家的人不欺骗人民,善于当家齐家的人,不欺骗亲族子弟。不懂得这诚信道理的人呢,就恰恰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自己的父子兄弟。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靠自欺欺人得的那一点蝇头小利,填补不了失信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岂不哀哉! ⏱ 2022-04-24 18:29:55
📌 赏罚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赏一定要和对方的功劳相对应,大家才知道你倡导什么。如果无论有功无功,随意行赏,则得到的人不以为重,其他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昭侯把裤子收起来,不是舍不得这一条裤子。就像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经常把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来,赏赐给西征将士,这就是昭侯说的,以待有功之人。 ⏱ 2022-04-24 18:38:30
📌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倍道兼行,翻一倍,行军六十里。日夜不处,晚上通宵接着走,加四十里,百里而趋利,是一天一夜急行军一百里。士卒的体能不一样,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如果你带了十万大军,正常行军速度,行军一天,晚上宿营,还做不到十万人都到,总有掉队的,其法三分之二至,只能到六万多人。如果一天走一百里强行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晚上就只有一万人抵达宿营地。要是卷甲而趋(把盔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处(昼夜兼行不休息),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左中右三军将领都要被人俘虏。为什么呢?急行军一百里不休息的话,身体强壮的赶到了,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赶到的时候,大概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先到,那大部队变成小部队,到那儿就被敌人吃掉了。敌人还可以以逸待劳,等在那里,我们的疲兵疲将陆陆续续喂上去,他就一口一口地吃。 所以,孙膑的计策,就是要把庞涓的大军,变成小部队,一口一口把他吃掉。 孙膑都计算好了,庞涓有多少兵,一路追过来还能剩多少,然后选择阵地,在什么地方打他,这个兵法上也有,叫“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会战”。庞涓本来在韩国作战,孙膑却能给他安排好,让他抛弃辎重和大部队,轻兵小队来孙膑选择的时间地点送死,这就是兵法。 ⏱ 2022-04-24 18:51:34
📌 孙膑和庞涓两次交手,孙膑都是一个套路,招儿都没换过,就是攻其所必救,围点打援,然后知战之日,知战之地,选择好时间地点,占好有利地形,构筑阵地,设好埋伏,以逸待劳,以多胜少,等他来送死。可见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功力。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要够老,才可靠,功力要够深,才起效。不要学新招,要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老套路。庞涓也对这种套路滚瓜烂熟,但是没有真学会。 ⏱ 2022-04-24 18:52:17
📌 当初,孟子师事子思。他曾经问子思,牧民之道,何者为先。子思说:“先利之。”为人民谋福利。孟子说:“君子要教给人民的,唯有仁义而已,何必说利!”子思说:“君王的仁义,就是给人民谋福利。君上不仁,则百姓不得其所;君上不义,则百姓也崇尚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 ⏱ 2022-04-24 19:05:45
卷第四 周纪四 (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3年,共25年)
📌 乐毅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我们今天每个人还都应该学习的:“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好朋友翻脸了,不要说对方坏话。成功人士都是相互抬轿子,只有小人才相互拆台。 ⏱ 2022-04-25 11:51:17
📌 这就是“艰苦奋斗”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就是安乐死,要保持血性,才能奋进。 ⏱ 2022-04-25 12:05:24
卷第五 周纪五 (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 如今范雎的远交近攻大战略,第一次为秦国清晰地界定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实际上是在军事之上,界定了政治,在战略之上,制定了政策。政策指导战略。 到了战略层面,每一个战略,都有一个战略重心,首先要找到战略重心。什么叫战略重心呢?秦国的目标,是吞并六国;要吞并六国,你不能分兵六路去打,这六国之中,就有一个重心,要集中全部资源力量去打击这个重心,重心一拿下,其他的自然就降服了。范雎就找到了这个战略重心——韩、魏。当秦国以倾国之力,就对着韩、魏打的时候,成功就有了胜算,战果能成为资产,这叫“胜敌而益强”。 ⏱ 2022-04-25 18:57:08
📌 人要有自觉,要随时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多问自己几遍:“凭什么?”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马上要问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让自己的付出覆盖掉自己的收获。随时都要考虑:“我是不是拿多了?”可拿可不拿的,不要拿。可付出可不付出的,一定付出!不要唱那个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是不情愿付出的人才唱的歌,这歌的理念,就是付出一定要有回报,回报一定要超过付出。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是你的责任,是你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原理。还有,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就算是应得的,这个应得,也需要不断获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第二句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2022-04-25 20:58:26
📌 学习长平之战,我们不用去学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要学的是把自己代入赵王,学习赵王的教训,学习三个字“不贪心”;学习平阳君进谏赵王的那句话“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缘无故给你利益,那是祸患;学习到不能有利必趋,当你趋利,你就会被利欲蒙上眼睛牵着走,就会掉坑里都不知道;学习到必须有大战略,有原则,有路线方针政策,应该一开始就抗秦援韩,而不是哪儿有利益就往哪儿走,投机之路,都是死路。 ⏱ 2022-04-25 21:52:47
📌 毛遂的做派,就是孟子说的:“说大人则藐之。”向大人物进言,你要藐视他,别被他的威势吓着。因为他的威势,人人都害怕,你若害怕,也没什么效果,只不过弄得自己该说的话说不出来。大人物缺什么呢?就缺批评,缺敲打。因为没人敢批评他,敲打他。你抡圆了敲他就行。人们为什么怕大人物呢,不是大人物要吃人,而是自己的私心,想得到利益,或者怕失去利益,患得患失,就不敢说话。无私者无畏,就像毛遂说的,我是来帮楚国的,你以为我求你救赵国?你看看自己那熊样吧! 反过来,如果你是大人物,高高在上,与人交往,就要随时记住两个字:“忘势。”要忘掉自己的权势,你才能交到朋友,得到真情、真意、真话。即便有天大的权势,你也需要别人帮助和教导,而权势就是蒙蔽你自己的精神迷雾,权势就是阻挡他人进言的铜墙铁壁。楚王开始时不能忘势,呵斥毛遂。被猛烈敲打之后,国恨家仇,齐上心头,羞愧难当,就知道自己的所谓权势,不过是屈辱而已。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 2022-04-25 22:13:12
📌 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您的兄弟二十多人,子傒(可能是太子的长子,也是庶出)已经参与政事,士仓又辅佐他。您在兄弟中排行居中,论长幼轮不到您,又长期在诸侯国做人质,不在国内,等到太子继位,您就没机会争继承人的位置了。”异人说:“我知道啊,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能决定谁是继承人的,就是华阳夫人而已。我虽然贫穷,愿意拿出一千金,到秦国活动,为您谋嗣子之位!”异人说:“如果能像您说的那样,我愿意与先生共享秦国!” ⏱ 2022-04-25 22:28:28
卷第六 秦纪一 (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28年,共28年)
📌 任何事情,都实现谋虑周全,保持敬畏,慎终如始,始终如一,这就叫大吉,没有覆败之祸。凡事能成功,总是因为他一直保持敬畏谨慎,失败呢,总是因为轻忽懈怠。所以,敬畏心始终压倒懈怠心的,就是吉兆;懈怠心压倒敬畏心的,就是凶兆;保持敬畏,谋划周详,克制自己求胜的欲望,不存任何侥幸心理。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谋划定计超过欲望的,就可从心所愿;欲望超出了谋划定计的范围,就是凶兆。战时如防守,行军如作战,战胜了也不骄慢,只当那是运气。要敬谋、敬事、敬吏、敬众、敬敌,保持敬畏,小心谋划,不可懈怠;敬慎行事,任何大事小事都不懈怠;敬自己的部下官吏,不可对他们怠慢;敬自己的士兵,不能自己高高在上;敬敌人,一分一秒也不懈怠。这五个敬,叫‘五无旷’——五个不懈怠。 ⏱ 2022-04-26 00:34:22
📌 还有一条,就是俗话说的:“不服高人有罪。”不服就是罪,因为你不学习。 ⏱ 2022-04-26 00:42:00
卷第七 秦纪二 (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09年,共19年)
📌 王翦伐楚,他始终要求六十万兵,而之前李信只要二十万。为什么呢,因为王翦懂得做事的关键——压倒性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而李信则贪巧求速,以致身败名裂。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往往低估了成就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时间是一种投入;同样,人们往往也低估了成就一件事情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什么会低估呢?因为人们都想少投入,都想要“多快好省”,投入很少,回报极多,速度很快,质量还很好,这就是自欺欺人,要上当受骗的节奏了。李信自欺欺人,秦王就上当受骗。 这种思维在各行各业都有,比如广告业有一句著名的断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名,人人都认同呢,因为他击中了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想少付出,多回报。你也可以说王翦带去的六十万兵浪费了一半,你带三十万去试试呢? 所以,当我们面对投入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能不能再多投入一点,而不是能不能少投入一点,要尽可能多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我们要的是成功,不是省钱。想省钱的人没出息。 ⏱ 2022-04-26 22:57:37
📌 团结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大家的事。你拿个大喇叭喊:“大家一定要团结!”有用吗?没用!你只有自己站出来,自己付出,吃得亏,打得堆,把大家团结在你周围。 六个国家,是无法相互团结的,只能团结在一个国家周围。团结,就必须有一个带头的,他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付出,愿意牺牲自己,愿意主持公平正义,方针政策始终不变,则大家都团结在他周围。如果六国中有一个这样的国家,那就不是秦国征伐天下,而是两雄逐鹿了,或者更长期地保持战略均势。齐国君王后之贤,不过是小心谨慎,苟延残喘,再凭借地理形势,最后一个灭亡而已。齐国没有承担历史责任,合纵抗秦。合纵不能靠一个挂六国相印的宾客苏秦,要靠一国君王为核心。秦国的战略,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经历了七任君主,一直一以贯之。其他六国,则没有一国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 ⏱ 2022-04-26 23:06:30
📌 陈胜既已派出周文,认为秦国政治混乱,已经崩溃,有轻敌之意,不再严加防备。博士孔鲋进谏说:“我听说,《孙子兵法》里写道:‘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以攻。’(不能认为敌人不会来攻打我,而是我守备严密,不怕他来攻打我。)如今大王您呢,就是恃着敌人不会来,而不是恃着我自己不怕他来。如果这样放松警惕,一朝失利,悔之晚矣。”陈胜说:“寡人的军事,先生就不要操心了。” ⏱ 2022-04-26 23:31:51
卷第八 秦纪三 (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7年,共2年)
📌 如果当领导只需要看结果,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那也太容易了。那不是当领导,是当裁判。但是,领导不是裁判,领导也是运动员,是队长,要负责组织,负责激励,负责带头干活。 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成就他人,首先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你真的想成就他们,你才有资格领导他们。如果你是老板,其他人都是打工的,一切只有奖惩制度,这事业长久不了,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事业,而是你个人的利欲,上天不会让你长久的。 仁爱的王者,致力于成就全天下的所有人,还要成就天地万物,让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空气土壤,都成就在最佳状态,这就是明君圣主。雄才大略的霸者呢,至少也要成就一部分人,让他们成为人上人,他们才能是你的人。像二世和陈胜这样,只管自己一个人,就成了孤家寡人,成了独夫。一个独夫,能做什么呢? ⏱ 2022-04-27 16:52:30
📌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体会,春风得意总是短暂,当你最得意的时候,一放松自己,马上就会出问题打击你。曾国藩说,有两个字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字是傲,一个字是惰。项梁都占全了,就丢了性命。我们读书读到这些故事和教诲,就当知行合一,学会谦虚谨慎,始终勤奋。 ⏱ 2022-04-28 07:55:53
📌 彭越这一手,跟当初孙子见吴王阖闾一模一样。孙子跟吴王谈兵,吴王把自己的妃子们交给他,让他演练看看,说:你要能把这群女子训练成一支铁军我就信你。妃子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子马上把领头的两个吴王最宠的妃子斩了,娘子军即刻练成。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古之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十杀其三,威震于敌国。十杀其一,令行于三军。” 什么意思呢?先杀自己人。差的杀十分之一,厉害的杀十分之三。杀十分之三,威震敌国;杀十分之一,三军听令。所以残酷的内部清洗,并不会因损失了精英而让一个组织被削弱,而是会让这个组织更加强大。 ⏱ 2022-04-28 08:08:33
卷第九 汉纪一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5年,共2年)
📌 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父老乡亲们苦于秦国法制的严苛,已经很久了。我与诸侯定约,先入关者为关中之王,我将要成为你们的王了。我现在与你们约法,就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之外,所有秦国法律,全部废除。所有的官吏,职位都不作变动。我们来,只是为民除害,不是来侵略抢掠,大家不要恐慌!况且我之所以还军霸上,也是为了等待其他诸侯将领到来,一起约定法令,安定人民。”于是派人与秦国官吏到各县、乡、邑,广而告之。秦国人民大喜,争相持牛、羊、酒食献给刘邦的军士。刘邦又推辞不受,说:“军中粮草很多,啥也不缺,不愿让人民破费。”秦国百姓更加喜悦,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 2022-04-28 08:35:24
📌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崤山以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函谷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可见其志向不小!我派人望他的气,都是龙虎之形,五彩之色,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杀了他!不要错失良机!” ⏱ 2022-04-28 08:40:53
📌 成大事必以礼。很多人的成功,就在一个“礼”字上,那种无微不至的恭敬,能征服接近他的人,心甘情愿为他效劳。人们常说刘邦是个流氓、粗人,只记得他要把儒者的帽子扯下来往里面撒尿的事,却没注意史书中大家一直称他为仁厚长者。这次见项伯,他先问清项伯与张良年龄大小,然后“以兄事之”,马上恭恭敬敬认了大哥,然后作出巨大承诺,要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在项羽手下,习惯了项羽的粗暴无礼,一下子有一个同样即将封王的人,成了他的小兄弟,这是人生的一股春风。而且跟这位王者成了亲家,作为一个老者,给儿女谋前途,是最大的任务了。项伯满载而归,从此成了刘邦在项羽身边的人。此后,项伯多次保护刘邦和刘邦家人,在汉朝开国之后,被封为射阳侯,赐姓刘。 孔子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下对上,要敢于直言冒犯,这是忠言逆耳;上对下,则要礼数周全,不可轻视。上对下的礼很值钱,能礼半功倍;下对上的礼则不值钱,只因无礼可能闯祸。犯颜直谏,要看上位者的修养,或者像李世民对魏征那样,尊为国师,或者像商纣对比干那样,杀他解恨。刘邦能听逆耳忠言,而项羽呢,属于耳朵根子软,谁说都可能听,但是听什么都不能一以贯之。他的嘴更不靠谱,当刘邦致歉后,他一不好意思,就把曹无伤的小命给卖了。 ⏱ 2022-04-28 08:43:31
📌 项羽自始至终,就没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他只有求富贵,求财宝美女的心态。《孙子兵法》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刘邦已经把秦国拿下,并且完好无缺,他却无端把完整的国家搞成残破的国家。他把已经被征服的秦国,还当成敌国,而没有当成自己的国家人民,所以他根本就不配有天下。韩生说得对,秦国的地理形势,就是称霸天下的形势。秦国人民先蒙刘邦的恩德,又遭项羽的暴虐,所以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中,秦国成了刘邦的坚强后盾。 ⏱ 2022-04-28 08:48:31
📌 刘邦大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劝他。萧何说:“虽然被撵到汉中的穷山恶水去,不也比死要好吗?”刘邦说:“怎么说死呢?”萧何说:“如今咱们军力没法跟项羽比,百战百败,不死能怎么样?能屈服于一人之下,而能取信于万民的,就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吧!希望大王到汉中为王,收巴、蜀之地,以后再还师平定三秦,则可图谋天下!”刘邦说:“好吧!”于是就国,以萧何为丞相。 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宝二斗,张良全部拿去送给了项伯。刘邦于是再给张良厚重的财物,让他送给项伯,托项伯向项羽请求,要汉中全部土地。项羽同意了。 ⏱ 2022-04-28 08:52:24
📌 老板,就要舍得给人封赏,因为这就是你对大家的主要价值所在。曹操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封赏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力度要大,第二是一定要及时。《孙子兵法》说“赏不逾时”,马上就要到位 ⏱ 2022-04-28 09:00:49
卷第十 汉纪二 (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共2年)
📌 经济学上有句话叫:“不确定性是经济的大敌。”这句话可以套到所有事上,郦食其说“天下人心未有所定”,也可以说,不确定性是政治的大敌。对于我们自己做人做事呢,不确定性是做人的大敌。如果你自己心不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别人觉得你这人心不定,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那都是大祸。韩信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刘邦最后只能把他杀了,盖棺论定。 ⏱ 2022-04-28 20:57:30
📌 意思是,在自己国境内作战,叫散地;深入别国国境,叫重地。所以,齐楚两军在散地,汉军在重地。散地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孙子说“散地则无战”,就是深沟高垒,便不跟他战。散地的散,是士卒人心散,只要野战不利,就一哄而散,各自跑回家了,因为在自己国境,回家太容易了,你管不住逃兵。所以全部深沟高垒,百姓也全部进城,坚壁清野,粮草都带进城,带不进的烧掉。让侵略者找不到粮草物资。 汉军则相反,他们在重地。《孙子兵法》说“重地则掠”,他们离家远,粮草运不上来,就要到处抢掠。敌军把物资都带走或烧掉了,他就找不到吃的。敌军深沟高垒不跟他战,只派出小股骑兵破坏他的交通线,等他自己有军粮运来了,就给他抢了或烧了。他饿得时间长了,就只能退兵,他一撤退,敌军就去追击,击其惰归,可获全胜。 这个就是标准战术,楚汉对峙,刘邦就一直用这一招跟项羽耗。这边刘邦占着敖仓,以饱待饥,那边彭越的游击队天天破坏楚军的交通线和基础设施,让他粮草供应不上来。 ⏱ 2022-04-28 21:22:07
📌 项羽自知帮助自己的人不多,粮草将尽,韩信又进兵击楚,项羽很忧虑。刘邦派侯公游说项羽,请他归还太公。项羽于是与刘邦签署和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送还太公、吕后,引兵东撤。刘邦也准备西撤。张良、陈平说:“汉已经有天下大半,而楚军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之时。这时候不追击他,就是养虎遗患。”刘邦醒悟,挥师追击! ⏱ 2022-04-28 21:13:51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共3年)
📌 邦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虽然也有一定的险固地势,但中心地区太小,纵横不过几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国。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与胡人接壤的畜牧草原,背靠三面险阻,就留一面东制诸侯。若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河漕运天下,西给京师;如果诸侯有变,顺流而下,军粮运输也不成问题,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 2022-04-29 00:11:38
📌 今日企业之修礼,就是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成天竭泽而渔抓销售业绩还盘剥员工的聚敛者会灭亡;能和员工共享利益和成长的公司,老板能安心;雄才大略能征惯战的,公司能强盛;经营使命有高度,价值观正的公司,能基业长青。 ⏱ 2022-04-29 00:30:25
卷第十二 汉纪四 (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88年,共12年)
📌 陆贾之前经常跟刘邦谈论《诗经》《尚书》,刘邦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你大爷我在马上得天下,看什么诗、书!)陆贾说:“马上得天下,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王,都是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之前吴王夫差、晋国的智伯,还有秦始皇,都是极武而亡。假使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能施行仁义,取法先圣,陛下还能有机会吗?”刘邦面有惭愧之色,说:“请您将秦之所以失去天下,我之所以得到天下,以及古今成败的经验教训,写下来给我看!” ⏱ 2022-04-30 21:39:35
📌 造反这件事,本身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速战则生,拖延则死,原则只有三条:一是“大胆!大胆!再大胆!”这话是法国大革命时丹东说的。二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三是“快!快!快!”造反是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对中央政府有利,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说:“时间对大国有利,所以小国只能进攻。” 所以没有什么上计、中计、下计,只有一计,就是拼死一搏,直取首都。如果能拿下,就赌赢了。一旦时间拖延,跟你的人就会杀你的头取富贵,根本不用皇上动手。 唐朝徐敬业反武则天,他不取首都,而想先在中原南部实现割据,他就败了;明朝朱棣反建文帝,直取南京,他就赢了。后世类似案例很多。 ⏱ 2022-04-30 23:42:24
📌 当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情明达,好谋略,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从看门的守卫,到最基层的士兵,一见面就跟老朋友一样。刚开始进入关中,能顺应民心,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天下既定之后,命萧何制定法律、政令,韩信制定军法,张昌制定历法、节气、度量衡标准等,叔孙通制定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妥善地保藏在宗庙的石屋金柜之中。高祖虽然每天忙碌,片刻不得休息,但所创立的制度,规模宏远。 ⏱ 2022-05-01 00:23:56
📌 由此观之,则为人君者,不应该以没有过错为贤德,而应该以能改正错误为美德。 ⏱ 2022-05-01 15:31:11
卷第十四 汉纪六 (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0年,共8年)
📌 人生进步两件事,读书和交友,选择读什么书和选择交谁为朋友。不能随便盲目读书,不能随便跟什么人消磨时间,因为选择书、友,就是选择接受谁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要给予最高度重视的大事。 ⏱ 2022-05-03 14:19:25
📌 我们要从中学到的教训,一是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看的眼光,能看到问题。不要“出事儿了”才是问题,没出事儿就不是问题。等到出事儿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第二,当出了问题的时候,不要光想着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出现之前的流程制度进行复盘,如何改善,避免这问题再次出现。 第三,要激励那些避免问题出现的人,而不是只激励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你只是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流程上避免问题,你不仅得不到奖励,而且不是合格的领导者。 ⏱ 2022-05-03 19:52:03
📌 建立万世基业,需要有两代创始人,一代是高祖,一代是太宗。高祖是以武功打天下,完成建国大业;太宗是以文治,建立礼制,平治天下。 ⏱ 2022-05-03 18:52:38
📌 乡里谚语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在陶瓷器皿边上,人们不敢动手,怕打坏了瓷器,更何况靠近人主的贵戚大臣呢?礼义廉耻,是用来治君子的,所以对大臣,可以赐他自杀,不可以加以诛戮或侮辱,所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等刑罚,都不加到大夫身上,因为他们的地位,离主上不远。 ⏱ 2022-05-03 19:54:03
📌 授予仇人之子足以危及国家的资源,这不是合适的决策。给他人民,让他积累财富,就算没有伍子胥、白公胜那样的反叛报仇,也可能有专诸、荆轲那样的刺客起于朝堂,这是借军队给盗贼,添翅膀给猛虎啊!希望陛下谨慎!” ⏱ 2022-05-03 19:58:02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55年,共15年)
📌 贾谊格局宏大深远,而文帝格局太小。贾谊最早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这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计,文帝对此完全没有想象力,不仅不听,反而受其他嫉妒贾谊的周勃、灌婴等老臣影响,把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又调到梁国,做梁怀王太傅。 贾谊又建议分割大封国,大量增加小封国,避免诸侯坐大,危及中央,这样让国运绵长的中计。但文帝还是对贾谊眼里已经非常危险的形势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最后,贾谊再建议壮大梁国和淮阳国以牵制吴、楚、齐、赵,这是保两代平安的小计。这回,文帝终于听从了。 这就是贾谊,大计开万世太平,中计保国运绵长,小计也管君王两代平安。 之后的历史进程,完全按贾谊的预测发展,文帝确实是“高拱以成六国之祸”,在他身后,发生了七王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全部造反。而拼死抵挡住叛军,为平叛赢得时间和战机的,正是贾谊预先安排的梁王刘武。 ⏱ 2022-05-03 20:29:48
📌 但是,如今的政策,边境戍卒是一年轮换一次,所以永远都是新兵,对胡人没有熟悉了解。所以,我建议,不如挑选一些人在边境定居,成家立业,耕田织布,用来防备敌人的攻击。因山川地形之便,修建城堡要塞,深挖壕沟。在要害之处、河流渡口,建立城邑,每座城居民在一千家以上。又政府先建城,修建房屋,配置农具,然后再招募居民,有罪的免罪,无罪的拜爵,免除他们全家的赋税,发给冬衣夏衣,还提供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自足为止。要让人民在边塞居住,如果没有优厚的政策待遇,不可能让他们久居在危难之地。胡人入侵,抢夺居民财物牲畜,如果能抵抗阻止胡人抢掠的,保护下来的财物牲畜,由财物主人将财物牲畜的一半送给他,再由政府将那一半补偿给原主人。这样,邻里之间就能相互救助,与胡人搏斗而不畏惧死亡。这不是为了感恩皇上,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戚家族和贪图财货。这和征调那些不熟悉地势,又畏惧胡人的东方士卒相比,效果好太多了。 ⏱ 2022-05-03 20:44:09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41年,共14年)
📌 说的话自己都不信,这个祖传的毛病一定要改!严格控制自己,绝对不要说自己都不信的话。把标准严格到连“改天一起吃饭啊”这种话都不要说,要说就具体邀请哪天。养成这个新习惯之后,你的话就值钱了,这叫“贵言”。 ⏱ 2022-05-04 00:57:17
📌 周亚夫引兵向东,进驻昌邑。吴军攻打梁国,军情紧急。梁王刘武数次派出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理。刘武又向皇上控告周亚夫见死不救。皇上下诏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梁。周亚夫拒绝奉诏,坚壁不出,派弓高侯韩颓当(韩王信之子,从匈奴来归,封为弓高侯)等率领轻骑兵,袭击淮泗口,绕到吴、楚军身后,切断吴、楚联军补给线,断绝其粮草。 刘武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坚守睢阳。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所以还能经常战胜吴军。吴军意欲西进,但是睢阳未下,怕梁军抄他后路,不敢向西,于是攻向周亚夫军。吴、楚联军在下邑集结,要与周亚夫决战。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军粮草断绝,士卒开始挨饿,急于求战,但数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来应战。 周亚夫军中发生夜惊事件,深夜突然惊扰,军士们以为敌人来偷营,以至于互相攻击,扰乱到周亚夫帐下。周亚夫坚卧不起,继续睡觉,过了一会儿,军士们自己安定下来了。 吴、楚联军攻打汉军大营东南角,周亚夫派兵防守西北,过了一阵子,吴、楚精兵果然攻打西北。汉军防备严实,攻不进去。 吴、楚士卒断粮挨饿,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当逃兵的当逃兵,撑不住了,于是引兵撤退。二月,周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抛弃军队,与壮士数千人夜里逃亡。楚王刘戊自杀。 ⏱ 2022-05-04 08:38:28
📌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周亚夫的悲剧,怨皇上、太后、公主都没用,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原因就是一个字——傲。周亚夫的傲气,到了让皇上都不舒服的地步,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都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又说:“长傲多言为凶德。”傲,是能给人带来凶灾的性格缺陷。 还有就是那个古老的教训了——不要得罪人,不要不必要地得罪人,不要不必要地得罪所有人。 也不要自以为有多大功劳,你天大功劳也都已经向你买过单了。昨天的事已经过去,今天一切要清零重来。 皇上拿整块肉作弄周亚夫的时候,他就配合接受作弄就好了,洋相出得越大越好,这样皇上心里平复了,就不杀他了。你争那一口气,你不怕死,也得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吧? 人要有一点自嘲精神,要有“不要脸”——不要面子的精神,出出洋相,也能消灾免祸。 ⏱ 2022-05-04 10:56:0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4年,共7年)
📌 赵绾直接上书只有十八岁的皇上,明确要求把太皇太后排除在国事讨论之外,实在是太不明智了。窦太后问他是不是想做新垣平,就是说他要蒙蔽皇上,一切都听他的。这个指控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他最后也非死不可。 凡事缓则圆,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不要急于求成,马上就要见分晓,特别是反对你的势力,大到皇上都抵御不了,怎么能急于求成呢? 春秋时期,秦穆公问蹇叔,怎样才能称霸天下?蹇叔对曰:“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三戒之中,首戒贪,贪则多失。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贪蠢,贪心让人变蠢,失去一切智商、判断力和逻辑能力,一厢情愿,贪巧求速,掉进坑里也不知道。你把哪头大哪头小仔细算清楚,就不会盲目贪婪了。 ⏱ 2022-05-04 13:08:21
📌 将军带兵打仗,怎么舒服怎么来的话,只能带一支小部队;如果给他十万兵,他还能怎么舒服怎么来吗?带兵不是冲锋陷阵,而是组织管理。李广只能带小分队,带不了大部队,所以他虽然有“飞将军”的名声,但一生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勋。汉武帝在位的大部分时期都充满了战争,与李广同辈的几十人都因战功封侯了,他却始终不能建功封侯,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司马光在这里说他没吃过亏,但后面他就要吃大亏了。李广一生经历了全军覆没、被俘、逃回、被贬为庶人、重新启用但不能立功,最终羞愧自杀等故事。而程不识呢,绰号叫“不败将军”,一生不败。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就是说程不识这样的人。像李广这样,千古留名,故事特多,多到妇孺皆知。人人津津乐道的人,就是不会打仗的人。飞将军李广,实在是——虚名垂青史,误会两千年。 ⏱ 2022-05-04 14:06:02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公元前133年—公元前125年,共9年)
📌 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判断力太过自信,以为自己不会受别人的影响。我们要首先搞清楚自己的判断,决定我准备接受谁的影响。这就是“亲贤臣,远小人”的原理,是领导者的第一大要务。 ⏱ 2022-05-05 00:56:58
📌 菑川人公孙弘回答策问说: “臣听说上古尧舜之时,并不注重官爵和赏赐,而人民都互相勉励向善;不注重严刑峻法,而人民并不违法乱纪。为什么呢?那是在上位者率先垂范,立身正直,对人民讲信用。后来的世道呢,贵爵厚赏而人民不能向善,深刑重法而作奸犯科不止。为什么呢?因为在上位者自己就立身不正,对人民也不讲信用。所以说,厚赏重刑,都不足以劝善而禁非,唯有一个‘信’字而已。所以,能任命有贤能的官员,让他们各司其职,去掉那些没用的废话,则工作可以得到落实;不制作没有实际用处的器物,就不用征收那么多赋税;不要在农忙时节征发徭役,不消耗浪费人民的劳力,则百姓可以富足;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有尊严;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有次序;处罚有罪之人,则奸邪止;奖赏贤德的人,则群臣相互劝善。以上八条,就是治国之本。 ⏱ 2022-05-05 01:02:39
📌 这是高明,是气度,也是智慧。不要把自己装扮成圣人形象,君子不仅不辩污,而且还自污,因为你如果一身刷白,人人都想给你泼点污水,凭什么就你白玉无瑕呢?你自己给自己泼一点,大家就都放松了。 公孙弘认错,是让汲黯给自己打了一针疫苗,获得了被告发诋毁的免疫力。现在西方搞选举,那人要竞选议员之前,先找媒体自暴家丑,防止参选之后被别人挖出来,这都属于打疫苗。 ⏱ 2022-05-08 16:28:16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公元前98年—公元前87年,共12年)
📌 《资治通鉴》记录了班固和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班固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字不提,只暗讽他若能“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如何如何。司马光则直斥他有亡秦之失。由此,秦皇汉武,千古并列,都是穷奢极欲,繁刑重敛;都是征伐四方,巡游无度;都要渡海求仙,长生不老。但是,他们又都对国家地理版图的统一和文化制度的建立,定下了万世垂范的基准,所以,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都是千古大帝。 ⏱ 2022-06-11 16:47:33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公元前74年—公元前68年,共7年)
📌 皇上从街巷而登天子位,了解民间的艰难。霍光死后,才开始亲政,励精图治,每五天举行一次御前会议,自丞相以下官员按自己的职务,各自汇报工作,然后根据他们的陈述,考核他们的能力。侍中、尚书有功劳该升迁的,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厚加赏赐 ⏱ 2022-06-12 16:19:41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公元前67年—公元前62年,共6年)
📌 《论语》里颜渊言志,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说:我希望自己做善事不张扬,有功劳不夸张。这就是修养。如果你做了善事而自己张扬,有了功劳而自己夸大,就把你积的德对冲掉了。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我,不知道我对他有多好,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啊!我们总觉得自己没得到足够的承认,但反过来,自己把自己往下踩一踩,那是“踩实了”,更加扎实。而且,自己踩实了,也省得别人来踩。自己图虚名,就要被别人踩。 ⏱ 2022-06-12 17:47:35
📌 自古圣王制御夷狄之道,莫急于自治其内。如果朝廷之上,纪纲振肃,邦国之间,风俗醇美,内地无虞,根本牢固,虽有夷狄外患,也不足为忧。但如果内治不修,百姓不安,虽无夷狄外患,亦为可虑。魏相不以匈奴为患,而唯以风俗为忧,深见远虑,休兵保民,真可谓贤相矣! ⏱ 2022-06-12 17:53:51
📌 张安世的处世之道,和张良一样,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追求利益最小化,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保平安。地位如果太尊显就会招致嫉妒,被嫉妒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风险。他申请将儿子调任地方官,也是因为担心儿子没有父亲的修养和品德,参与宫廷斗争,危及家族安全。 ⏱ 2022-06-12 18:01:25
📌 至于要不要留钱给子孙,他们也自有一番道理。我想起父亲生前常对我说:“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有多少钱才叫够呢?无论多少都不够!但只要有赚钱的能力,随时管够! ⏱ 2022-06-12 18:02:36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公元前61年—公元前59年,共3年)
📌 关于会议发言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如果我是决策者,我只听在该方面所信任的专家的,不听其他人的;如果我被别人征求关于某方面的意见,而又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我就把嘴闭上,不发言。 ⏱ 2022-06-12 18:29:44
读书笔记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55年,共15年)
划线评论
📌 以农为贵,以商为奸,贵粟而贱珠玉金银的思想,在西汉朝廷经常有讨论。杜佑《通典》中记载了多次取消货币的廷议,连货币也禁止用金银铜钱了,直接用粮食和布帛做交易媒介。结果呢,用粮食去买东西的人,在粮食上喷水增加重量;用布帛去交易的人呢,专门织一种劣质的布匹去交易,疏薄而不能用,百姓苦不堪言,又回到货币上来。中国古代的经济、贸易和金融思想,仅存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之后就失传了。 打压、歧视甚至敌视商人,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挥之不去。以至于对商人的最高赞美,就是:“您不是一个商人!” ^226918-7yZ3UoI1Y - 💭 在古代中国文化里商人被视为不产生价值的人。殊不知,商人把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促成交易,这本身就是在提供价值。 而商人中的佼佼者,能创造全新的产品,给予人类更多的可能性,更是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 ⏱ 2022-05-03 2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