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One post tagged with "人工智能"

View all tags

如何用AI重塑阅读和写作

· 9 min read
嘉文 (Jiawen)
个人知识库创建者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坐在书桌前,脑子里有个模糊的想法,想写点什么,但不知道从何下笔。这时候,你的AI助手不是替你写作,而是像个贴心的研究助理,帮你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润色文字。你负责思考和决策,AI负责执行和优化。

这就是我理解的AI辅助写作的理想状态。

原始草稿思路

用AI辅助写作,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人比较擅长做的事情,哪些是AI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那么,有哪些是人比较擅长做的事情呢?

首先,我觉得人还是必须思考。写作这件事情不能把它做成完全自动化,因为如果人完全不思考,全部由AI来做的话, 写作有点没意义了。当然,全自动也是一个方向。比如说,你搞一个自动的AI写手。在这个网络上发布大量的内容,全是由AI生成的。 然后再让这些搜索引擎去把它收录到获取流量。 也许是一个能赚钱的方法。

但是,我自己不太喜欢这个路线。对我来说,写作是 帮助自己思考的一种活动,所以我还是坚持要由自己、由人工来把这个文章的骨架给写出来。

然后呢。 因为我们是一个 AI 辅助协作。 不是 AI 自动写作。所以最后把关的还是人,而不是 AI。

那么 AI 适合做什么事情呢?

首先,我觉得 AI 比较适合的是在 人类血的骨架的基础上,做改写和扩写。

我觉得AI非常适合做一些比较程序化的事情。

比如说,我喜欢富兰克林的文章风格,我就要让这个AI来把我的文章变成富兰克林的写作风格。

AI 在研究上面效率很高。

比如说,我有一个论点,我需要很多论据去支撑。

那么,我可以让AI到网络上去寻找这个论据以及一些事实依据来佐证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用的。

然后,比如说我们有一套 review 文章标准流程,这个可以让 AI 去做。


正文:重新思考写作这件事

人与AI的分工哲学

在我开始使用Claude Code写作的这几个月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最好的文章不是AI独自完成的,也不是人独自完成的,而是人与AI像搭档一样合作完成的。

就像一个建筑工程。人是建筑师,负责设计房子的整体结构、风格和功能布局;AI则是勤劳的工人,负责挖地基、搬砖头、刷墙面这些重复性的体力活。

如果让AI当建筑师,它可能会设计出一栋看起来很漂亮但住起来很别扭的房子——因为它不知道真正住在房子里的人需要什么。如果让人去搬砖刷墙,那效率就太低了,而且容易累得半死。

人类擅长的事:建筑师的活儿

1. 思考和判断

写作本质上是思考的外化。当我坐下来写这篇文章时,我脑子里先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用AI写作后反而写得更差了?"然后我开始思考答案,形成观点,这个过程AI替代不了。

就像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的,他每天早上都会问自己:"今天我要做什么好事?"这个"问"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必须是人来做的。AI可以帮你回答问题,但不能帮你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2. 搭建文章骨架

当我确定要写"AI辅助写作"这个主题后,我需要决定这篇文章的结构:

  • 先说什么?(人与AI的分工哲学)
  • 再说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
  • 最后说什么?(实践建议)

这个"先后次序"的决定,这个"轻重缓急"的安排,需要基于我对读者的了解和对主题的理解。这是人的直觉和经验在起作用,AI模仿得了表面,模仿不了本质。

3. 最终把关

我写完一篇文章后,会从头到尾读一遍,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篇文章对读者有用吗?
  • 我真的相信我写的这些观点吗?
  • 如果我是读者,我会觉得有趣吗?

这种"拍板决定"的权力和责任,必须掌握在人的手里。因为文章发出去后,承担后果的是人,不是AI。

AI擅长的事:勤劳工人的活儿

1. 改写和扩写

假设我写了这样一个观点:"AI很强大。"这句话太抽象了,读者看不出AI到底有多强大。

这时候我可以告诉AI:"帮我把这句话写得具体一些,用例子说明。"

AI可能会扩写成: "AI就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研究助理。你想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它能在几秒钟内找到咖啡的起源历史、不同产地的特色、烘焙技术的发展脉络,甚至是咖啡因对人体的具体影响数据。而且它从不抱怨加班,从不要求涨工资。"

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AI做得比人快,比人全面。

2. 风格转换

我特别喜欢富兰克林的写作风格——朴实、幽默、充满智慧。但我自己写出来的文字经常太正经、太学术化。

这时候我可以把我的文章给AI,告诉它:"请把这段话改成富兰克林的风格。"

比如,我原来写:"使用AI工具需要理性分析其优缺点。"

AI可以改成富兰克林的风格:"就像选择一把锤子一样,你得先看看是要钉钉子还是敲核桃。AI这把锤子很好用,但如果你用它来切菜,那就别怪它把你的手指也敲扁了。"

3. 资料搜集和论据支撑

当我提出一个观点时,我经常需要找一些数据、案例或者引用来支撑这个观点。

比如我说"写作能帮助思考",我可以让AI帮我找相关的研究、名人名言、具体案例。AI会告诉我:

  • 心理学研究表明,写作激活大脑的不同区域,促进深度思考
  • 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 很多作家都说"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直到我把它写下来"

这种"搜集证据"的工作,AI做得又快又全面。

4. 标准化检查

我有一套文章检查的标准流程:

  • 检查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 确认逻辑是否清晰
  • 看看是否有具体的例子支撑观点
  • 检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这种按照标准流程执行的检查工作,AI比人做得更仔细、更一致。就像工厂里的质检员,它不会因为今天心情不好就偷懒,也不会因为文章是自己写的就手下留情。

实践中的协作模式

在实际写作中,我和AI的合作通常是这样的:

第一步:我提出想法 "我想写一篇关于AI辅助写作的文章,主要讲人与AI应该如何分工。"

第二步:AI帮我搭建框架 AI会建议文章结构,提供可能的章节标题,甚至给出一些写作角度。

第三步:我确定方向和重点 我从AI的建议中选择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形成文章的主要框架。

第四步:AI帮我充实内容 在每个章节里,我写出核心观点,AI帮我扩展细节、添加例子、优化表达。

第五步:我最终把关 我通读全文,调整不合适的地方,确保文章的观点和风格都符合我的想法。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厨师和助手合作做菜。厨师决定今天做什么菜、什么口味、什么分量;助手负责洗菜、切菜、配料、摆盘。最后的成品好不好吃,厨师说了算。

避免的陷阱

在使用AI辅助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常见的陷阱:

陷阱一:完全依赖AI

有些人把写作完全交给AI,自己只是提供一个标题,然后让AI生成全部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文章虽然流畅,但缺乏个人特色和真实感受。

就像吃微波炉加热的饭菜,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读者能感觉到这种文章是"机器制造"的,而不是"人类创作"的。

陷阱二:完全排斥AI

另一些人觉得使用AI是"作弊",坚持所有文字都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这种做法就像拒绝使用计算器来做数学题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重复性的工作上。

写作的价值在于思考和表达,而不在于敲键盘的手工劳动。如果AI能让你把更多时间花在思考上,为什么要拒绝呢?

陷阱三:没有明确分工

最危险的是没有明确的分工界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依靠AI,什么时候该依靠自己。这会导致文章既没有AI的效率,也没有人类的深度。

就像一个团队里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或者重要的事情没人做,效率反而会下降。

总结:重新定义写作

AI的出现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写作这件事。

写作不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的孤独活动,而是人与AI协作的团队项目。在这个团队里,人负责思考、决策和把关,AI负责执行、优化和检查。

好的AI辅助写作,应该让人更像人(更多思考,更多创意),让AI更像AI(更多执行,更多重复工作)。

如果你发现使用AI后写作变得更机械化了,那说明分工出了问题。如果你发现使用AI后思考得更深入了,表达得更清晰了,那说明你找到了正确的协作方式。

最终,AI是工具,不是替代品。就像富兰克林说的:"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好,而在于使用它的人有多明智。"

写作依然是人类表达思想、分享智慧、连接情感的重要方式。AI只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高效、更有趣了而已。